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轉貼 半頹廢男人(美酒雪茄有愛健康) 勤力書報社老董




認識了香港「德強記書報社」董事長岑德強。
和他的好朋友黎智英比起來,他在港台兩地算是個低調無名的人,但是,如果您知道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壹周刊和蘋果日報,心裡一定不會覺得他不是一號人物了。
這次去香港,和他一起吃了一次晚餐,當有人告訴我這家開在中環的法國餐廳是他的投資之一,在沒見到這人之前已經對他好奇起來。
台灣的富豪大都不懂吃穿,生活品味就是一個土字,這其實也不能為難人家,如果你打一開始就是在工廠裡搞黑手或是出身科技宅男,那有時間心情能力去歌風吟月搞情趣?
這家道地且精緻的法國餐廳在台灣也難得一見,巴隆生蠔、西班牙火腿、聖愛米倫區的好酒,看得出來都是行家才懂的排場(台灣有錢人其實只懂大名牌,穿LV喝五大吃松露就自以為高貴,其實是土包老凱)。
但是岑德強是送報紙起家的,從三十多年前一個送報童幹起,不斷的為自己「產業升級」,到現在已經成為港台最有影響力的書報發行商(套句流行語說,他現在幹的是"運籌管理業"吧),短短三年在台灣的打拼,搞到台灣的某大超商都求饒,和他談了幾次要併購他在台灣的「勤力書報社」,他死都不賣。
「我要為台灣人民著想,把公司賣給大超商,往後你們這些做報紙的更要看他們臉色了不是嗎?」他沒有說不賣公司是愛台灣的表現,但是卻很清楚客觀的說出他的事業理想,他說,他的生意是幫所有的報紙和雜誌作好發行和流通工作,不是只為誰服務,他的事業像一部公車,任何人只要依遊戲規則付錢就可以來搭。
我於是想起他在台灣的一場成名作。
壹周刊剛來台灣沒多久,有次搞了一條大新聞被政府開刀說不準賣,連超商都為了怕事不敢進書,岑德強馬上又說了一句:「人民的力量」,連夜買了五百台摩托車,找了五百位外藉新娘,從電腦裡跑出全台灣賣壹周刊賣得最好的五百家超商資料,讓這五百個「外藉新娘書報社」在店門口叫賣。
這事讓我覺得難過,台灣社會總是這樣,該作的事永遠不作,一直到別人來作了,成功了,我們才會想去跟在人家屁股後面抄,還一天到晚喊著說要創新。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前進新亞洲 (TVBS-NEWS) 越南

【前進新亞洲】戰後嬰兒潮長大 越南發展新主力
記者:張家齊 攝影:楊子毅 越南報導

「十年再起,前進新亞洲」,這幾天我們帶您到越南,去看看這個新崛起國家的經驗,過去這10年,越南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7%,特別是越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如今差不多30歲左右,他們現在是越南經濟的發展主力,他們以上海的發展作為藍本,希望越南河內,有一天也能夠迎頭趕上。
街頭不停的按著喇叭,河內的擁擠車陣,似乎把人拉回10年前的上海,他們學中國老大哥把社會主義收好,研讀起資本主義,經濟成長率超過高達7%,已經連續10年!這些穿制服的公安和戴著胡志民帽的市民,交織起向經濟看齊的新國度!
越南百和公司協理許碧珠:「我剛剛有跟你說過這是天命,如果我們早20年來的話,全部都是荒野,你怎麼去動員,沒有人動員,沒有物資動員。」
所謂的天命,就是像其他國家一樣,戰後20年的嬰兒潮過去扛起了台灣、韓國,現在也成了越南新動力。
富美興聯營公司董事丁廣欽:「他有非常年輕的人口,平均年齡27歲,8500萬人的市場 而且這個市場,每一年是增長1百萬人,再加上他有3百萬的僑民在海外,不斷的把國外新的知識,新的理念介紹到越南來。」
越南百和公司協理許碧珠:「你走到胡志明市,晚上你可以發現你的人種,不會只有當地人,不是只有黃種人,還有白人、黑人、印度人也很多,這個區域已經是一個整個國際舞台的經濟體系。
大亞電線電纜越南總經理陳炳森:「以我們電信電纜的行業,在台灣的經驗來看,在越南至少還有20年的商機。」
我們走進河內孔廟,發現越南人說,孔子是越南人!儒家精神的根深蒂固,讓許多台商感到親切;其實越南向來被形容有「三慢」性格,路邊到處都是賣花小販和花店,他們叫「法國殖民的浪漫」;也因此,也有了老坐在路邊聊天的「散漫」印象。
大亞電線電纜越南總經理陳炳森:「那個浪漫的精神啊,一杯咖啡台幣4元,以前2千越盾,一杯咖啡可以坐4個小時。」
越南百和公司協理許碧珠:「他們不懂說,原來做事情要8個小時。」大亞電線電纜越南總經理陳炳森:「他們已經受到那種浪漫的精神,所以一來到工作,就變成散漫了,你覺得有改善了嗎?有改善,因為他如果不改善,他沒辦法生活,他畢竟要用,到目前為止,他們男生,男人啊,已經有養家的觀念了,以前是沒有。」
至於,專屬越南的「傲慢」,他們也為了生存,做了改變。富美興聯營公司董事丁廣欽:「說實在話,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國家,是真正把美國人 、法國人和中國人都打敗過的,還沒有第二個,康朵麗莎、萊斯(美國國務卿)就特別提到說,她其實也沒有也覺得非常驚訝,當年戰況是那麼的激烈,可是她到越南來的時候,她感覺人民對她是這麼的友善,這麼的溫暖。」
走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交疊的越南街頭,當年,沒有錢、沒有人的越南政府百廢待舉,只能選擇邀請,和吸引外資投資,幫越南付錢做基礎建設;我們來到這家瓷器工廠,看到的就是越南奇蹟。
一次兩個的混壓成形,用機器,三秒就可以完成一個磁碗。明隆瓷器一廠總裁李玉明:「一個產品大約10多秒,看起來你們廠很大,你們產量是在越南,可以說是越南最大。」
光一天,明隆一廠可以做出五萬件瓷器,量多,但品質更重要。明隆瓷器一廠總裁李玉明:「所以這一套大概台幣4600喔,不便宜耶,呃,這個是中等,不算最貴的,我們一套茶具,達到1千元美金。」
明隆瓷器一廠總裁李玉明:「這產品是等於我們越南的一種國品,我們專做給領導,去送給其他國家的領導,龍跟鳳配起來變成一支越南的龍,所以他龍頭但是,他的嘴是鳳的嘴,尾巴是鳳的尾巴,所以這就是越南政府送給其他國家的禮物。」
東南亞金融風暴時,這樣的工廠其實還沒起步,越南也尚未跟國際接軌,所以根本沒受到嚴重影響,反而逆勢上揚;如今,老闆介紹著他們為越南製作的國家級禮品,點出越南成功的關鍵。
明隆瓷器一廠總裁李玉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經濟好,那國家不是,他政治不會穩定 所以先有經濟穩定,政治才能穩定,那越南知道這一點,所以大家都拼命投入到這個經濟,把這個經濟搞好,給越南這個富強起來。」
憑藉拼經濟的決心,越南先加入東協,又和美國簽雙邊貿易協定,今年1月又加入WTO,讓越南成為東南亞的新明星。

【前進新亞洲】「台灣經驗是驕傲」 越南台商故事 (TVBS-NEWS)

記者:張家齊 攝影:楊子毅 越南報導

TVBS和天下雜誌合作的「10年再起,前進新亞洲」系列專題,今天繼續帶您前進越南!而故事要放在越南最知名的台商「富美興集團」,帶大家看看台灣經驗是如何被移植,複製到越南?而越南的崛起,反過來又帶給台灣什麼樣的啟發?
富美興聯營公司董事丁廣欽:「這個就是日後越南的世貿中心,日後你看那個牌子上,其實就有這個設計的模樣。」
掛著哈佛畢業、MIT碩士,和前摩根史坦利副總的頭銜,59年次的越南富美興集團董事丁廣欽,指著家族企業規劃的最大都市計畫區,承諾美夢一定要一一實現。
丁廣欽:「所以你看到的,所有區內的每一株樹,都是我們自己從小樹木開始培養出來的,後面的犧牲付出,往往是前面這些景觀上看不到的。」
遵循父命回到越南,和弟弟接下集團棒子,辦公室裡的父親遺照,還有醒目的陸軍官校校旗,這個在李前總統時代率先響應西進的黨營先鋒,轉型私人企業後,成了台商在越南的驕傲。
丁廣欽:「這個是目前越南最好的醫院,我們是比照哈佛大學在波士頓附近的長樹醫療區的一個方式來規劃,因為日後,我們是相信,幾家不同的醫療設施,能夠群聚在一起的話,他這個群聚的效應非常正面、非常好,對這個社區,對這個都市計畫,不僅是對這個都市計畫,對大胡志明市,是不是?因為你想胡志名市現在是7百萬人,在日後10年、20年的過程中,他勢必會成長為一個1200萬到1500萬的國際大都會。」
規劃新社區,吸引全球菁英到越南居住投資,丁廣欽眼裡,是未來20年的越南胡志明,就像他父親18年前的眼光一樣,把台灣經驗,完全移植到越南
丁廣欽:「台灣在50年經濟開發的過程中,有幾樣事情是非常成功的,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那這幾樣模式呢,我們都有引進到越南來,加工出口區、世貿、貿協整個展覽館的觀念,然後高科技、加工層次更高的、更有創意工業性的產品,那這3樣東西,其實最主要的元素就是,在階段性的過程當中,跟世界接軌。」
台灣過去50年靠著和世界接軌創造了奇蹟,富美興也把奇蹟教給了越南,他們從這片荒煙漫草裡,打造出越南最大的新順出口加工區、火力發電廠,甚至未來的世貿、貿協概念,光是新社區10萬個工作機會的提供,就間接照顧了50萬人。
丁廣欽說,台商是和越南一起成長的,越南吸取了台灣經驗,也參照東南亞各國法令制度,甚至歐美標準加入WTO,當然台灣也看見了越南的新思維。
丁廣欽:「現在看越南經驗,又能為台灣做什麼建言,這是相當好的問題,他在制度上往往有些新的突破,這一點很特別,這你就真的要佩服越南政府了,他讓外國人有100%的外資學校、外國老師、外國語言、外國教材,教他越南本國子民,這一點台灣都還沒做到,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我覺得他也看清楚了,世界潮流是國際化,之所以他加入WTO也是一樣的啊。」
越南而言,台灣天母的外國人社區,和信義區的世貿商圈,已經被複製成功,這是越南的國際化,丁廣欽說這叫雙贏,這才是台灣驕傲。

前進新亞洲 (TVBS-NEWS) 越南

前進新亞洲】金融風暴10年後 TVBS越南總體檢
記者:張家齊 攝影:楊子毅 越南報導

今天開始為您推出和天下雜誌合作,「10年再起,前進新亞洲系列報導」,來看金融風暴10年之後,東南亞國家如何再崛起,首先介紹的是經濟蓬勃發展的越南!越南在1986年改革開放後,擁抱「拚經濟」的概念,推出許多吸引外資的政策,使得越南在這10年的經濟成長率,每年都超過7%,表現相當亮眼;而越南是如何與國際接軌?過去如何複製台灣經驗,現在又打算怎麼走向中國模式?請看TVBS來自越南的採訪報導。
在炎熱的河內市郊,建設中的巨大公路橋墩,深深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條北從中國廣西一,路可以南通新加坡的經濟骨幹,代表著的,是越南身為東南亞國協一份子的合縱連橫,而公路上可想像的,則是越南出口導向市場的具體國際化。
富美興聯營公司董事丁廣欽:「在整個WTO的加入的過程中,整個從法制,其他政策上,都是達到了一個國際認可的標準。」
舉辦APEC,加入WTO,越南這2年的國際參與,就像他們的街頭,即便綠燈直行的十字路口,還是有垂直擅闖的兩種方向,不過越南人就是找得到方向,因為越南看見中國崛起,決定走向經濟。
大亞電線電纜越南總經理陳炳森「只要把他們的生活提昇上來就好了,老百姓有職業就好了,有工作做,甚至都免租金的,讓你去開發像魚類海產類的養殖場,都免租金,甚至你要開發整個工業區,租金是很少,每平方米不到1毛錢0.09(美金)。」
跟好地段每平方公尺40美金相比,招攬外資為越南做基礎建設,就是第一步,即便投資地點有可能只有農夫,他們都有信心吸引外資。越南百和公司協理許碧珠:「什麼叫四免四減,前4年不用繳任何營所稅,後4年減半,那什麼叫免稅,你有盈餘才開始算,沒有盈餘就不用算。」
明隆瓷器一廠總裁李玉明:「政府也不斷提高自己的行政方面,順利給外國人投資的手續比較快一點,建設就比較有吸引力。」
Hoang Khai 凱絲集團主席:「我們從鄰居學到很多,像是新加坡、香港,甚至台灣,你的國家,所以我們開放了,而所有事情都起來了。」
譬如說,複製台灣「高雄、楠子和台中模式」的新順加工出口區,投資14年後的去年出口總額,佔越南十分之一。
富美興聯營公司董事丁廣欽:「所以一個好的政策的話,在若干年後,你是可以很清楚,很明確的看到,他實質的經濟效益。」
如今,他們想學中國,成為第二個「世界工廠」。我們前往中越邊境,貨櫃車多到沒地方停,市集裡都處是中國產品,包括吃的鳳梨,都是廣西來的。
天下雜誌副總主筆蕭富元:「在這邊你可能每天帶2元,到中國那邊去買貨再回來,不要簽證,就只要2元,在這邊產生的邊境貿易,1年是30億美金,但是中越之間的貿易,1年也才100億美金,就表示這邊佔的整個中越的貿易額是三分之一。」
越南希望成為中國大陸往東南亞的出海口,也希望複製成功經驗,同時也因為歐美反傾銷中國產品,經由越南出口的產品,反而有比大陸更好的出口條件。
越南百和公司協理許碧珠:「(顧客)他可以選擇,從台灣出口,他可以選擇從大陸出口,也可以選擇從越南出口,哪我們的客人為什麼選擇從不同的區域出口,因為他的進口稅可能是不一樣的。」
越南在金融危機時還沒爬高,所以沒有慘跌;世界銀行預估,明年越南的經濟成長將超過百分之八,因為越南政策非常明確,就是拼經濟。在貫通南北市場的五號公路還沒有建好之前,許多人在越南,已經看到不少向上爬升的橋樑,和越南人催足馬力,向上衝的姿態。

Aisa2007


2995


From: linzewei1212, less than a second ago








SlideShare Link

前進新亞洲 (天下雜誌20070605)

全球下南洋 前進新亞洲 ‧ 2007/06/07 這裡是全球最複雜多元的地區,也是當前最火熱風光的市場。東協如何用十年光陰,超歐趕美?哪四大趨勢,拱出南洋熱? 【文/蕭富元;攝影/黃明堂】 「歡迎來到新加坡!」電影「神鬼奇航三——世界的盡頭」裡,在迎接全球海盜時,華人海盜周潤發現身的第一句話,道盡了這個天下大勢:世界淘金熱的盡頭,就在新亞洲。 六百年前的鄭和,四百年前的麥哲倫,現實世界裡的企業老闆、投資大亨、觀光客,甚至是好萊塢電影,已前仆後繼,直下南洋而來。 熠熠生輝的大水晶燈下,越南五星級飯店大廳,各國商旅人士來回穿梭,讓蓋豪宅起家的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大吃一驚:「哇,全世界都來了!」 東協十個國家,五億七千萬人口,每年還繼續增加一千萬;一年吸收三百八十億美元的全球資金,平均經濟成長率五.八%,超過亞洲四小龍和美歐。 東協也擠下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出口區;外匯存底更在七年內成長超過九○%,躍升為全球第三大。 一個新的區域經濟,一個新的亞洲勢力,已然成型。 為什麼東南亞現在這麼熱? 有四大趨勢合力拱出南洋熱。

趨勢一:權力移轉 東風壓倒了西風
麻六甲海峽的風,有著南洋典型的慵懶氣息。這條長得像喇叭、一千公里長的海峽,是船隻往來最頻繁的通道之一,全球半數的石油、三分之一的貨物,都經過這裡往返四大洲。日本、韓國和中國,把它視為「海上生命線」;印度、美國和歐盟對它的依賴也有增無減。過去,它由西方列強控制佔領;現在它回到星、馬和印尼的手上。 扼住東西交流咽喉的那隻手,從西方換成了東方。 專精歐亞近現代史的德國歷史學家歐斯特哈默在《亞洲去魔化》書中點出,啟蒙時期的歐洲,藉著不斷和亞洲比較,重新尋找自我定位,造成全球文化從歐洲轉向亞洲的典範移轉。 如今,全球的政治和經濟舞台,也出現權力往亞洲移轉的趨勢。隨著東南亞區域組織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歐美日中印等世界強權,急著拉攏東協,搶著和它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國貿局長黃志鵬觀察,亞洲在兩千年之後大量出現FTA,都是以東協為主軸所簽訂。 從最初期和中國達成的「東協十加一」FTA,後來在日韓爭取下,擴大為「十加三」。日本為了稀釋中國影響力,並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在去年擬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把印度、紐西蘭和澳洲也一整串拉進東協,形成是「十加六 」的「東亞經濟合作協定」(EPA)。這個超龐大的自由貿易區一旦組成,將囊括地球半數人口,以及十兆美元的GDP。 東協官員曾比喻,全球的區域合作是一輛列車,他們採取平衡策略,要廣交朋友,左右逢源,巧妙利用大國間矛盾,牢牢掌握主導權。 「東協成為全球區域合作列車的駕駛員,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陸一位東南亞研究學者指出,「不管是幾加幾,東協永遠是被加數,都是人家要來加入它。」 東西權力大挪移的過程中,東協展現出特殊的典範價值。 曾擔任新加坡駐馬來西亞大使的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凱薩凡培尼(K। Kesavapany)分析,地球五大洲,北美洲和歐洲是已開發區域,目前唯一有復甦能力、挑戰西方,並提供另外一條發展道路的,就是亞洲。 菲律賓日本商工會議所主席稻見俊文也體會,歐美的全球化,標準嚴苛、代價很高,讓外國人很難生存,但東協很有彈性、也不那麼嚴格,「是一條有機的道路」,機會反而比較多。 「就某種程度來說,現在的世界,就好像回到一七○○年那個時代,全球七○%的GDP由亞洲創造,」凱薩凡培尼比喻,全球的權力版塊向東位移。
趨勢二:區域主義壓過全球化浪潮
東南亞崛起,其中一個重要推手,是區域主義抬頭,勢頭之大,甚至壓過了全球化浪潮。 行銷大師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思考東協》(Think ASEAN)裡即點破,區域化(regionalization)是一個比全球化更重要的新興趨勢,所產生的力道與利益,比全球化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區域分工的角度來看,東協加上鄰近的中國和印度,已形成一個超完整的製造業供應鏈。全球製造商所需的人力、腦力、零組件或服務,統統可以在這裡「一次購足」。 例如,全球銷售量最高的豐田汽車,是在泰國製造引擎,馬來西亞和印尼生產外殼,菲律賓製造變速器,中國則供應部份零組件,以區域為基礎的一條龍生產模式,在三個小時圈內一併解決。 有了區域主義的掩護,亞洲境內生產的貨物得以巧妙轉移,對抗歐美的貿易壁壘。以台日韓中等出口國為例,都受到歐盟或美國程度不一的反傾銷或配額管制,限制較少的東協成為這些亞洲鄰邦的重要轉運站。 歐盟最近就發現,銷往歐洲的柬埔寨大蒜莫名其妙暴增,可是柬埔寨農民的大蒜產量卻沒有增加。經過明查暗訪,才確定這些大蒜是中國大蒜「借殼上市」,由台灣的貿易商轉運到柬埔寨,做簡單的分裝處理,取得「產地證明」,明正言順地以柬埔寨大蒜出口。 歐盟官員調查,在歐盟九十一種反傾銷產品中,有九○%存在轉運現象。中國的大蒜、韓國的成衣和台灣的鞋子,多半經過東協「第三國」過水,然後流向歐洲。 一位菲律賓電子業台商明白指出,在菲律賓生產的電子產品,有一部份仍是在台灣製造,最後再送到菲律賓加工處理,「拿身分證」,用比較低的關稅出口到歐美。
趨勢三:"能源是王"全球大國紛紛示好
歷史上,大國要崛起必須掌握到能源。在資源價格不斷飆高、能源是王的時代,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林木和礦產資源,更是強國重點鎖定「必欲奪之」的區域。 東協十國中,有八個國家生產石油或天然氣。人均所得最低的緬甸,由於擁有龐大天然氣儲量,儘管低度開發,日、韓、中、印各國,都又是投資、又是援助,竭盡所能向它示好。 「任何國家要成為強權,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就要大,」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宋鎮照指出。不想落人後,歐盟近年大舉下南洋投資,成為東協最大的外資來源。 日本在東南亞苦心經營,不但鼓勵企業南進投資,政府也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外援國,這些都是為了鞏固資源。 金邊西南兩百四十公里,面對著暹邏灣的西哈努克港,原本只是個幾萬人的小港口,現在卻異常忙碌。美國人、中國人、法國人、日本人,甚至是汶萊人,在這塊蘊藏豐富石油與天然氣的海域,都「圈好」了自己的油田。 跨國石油公司大舉壓境柬埔寨,前年離開成大醫院,遠赴金邊開設醫院的醫師邵橫感受尤其深刻。他注意到,僅是過去這一年,他總共看過「二十七國病人」。「發現石油之後,柬埔寨熱得活蹦亂跳,大家都來了,」金邊中央醫院副院長邵橫體會。 眼睜睜看著大家強攻東南亞,尤其是中國的強勁攻勢,向來舉足輕重的美國,雖然依舊是東協最大的單一投資國,但是對於勢力被瓜分,如鯁在喉。 「東南亞地區正在無聲無息的進行美、中權力轉移。既沒有刀光劍影,也沒有廝殺聲和口號。美國決策者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東南亞已經變了模樣,會有多震驚,」曾經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洛杉磯時報》香港辦事處主任馬歇爾(Tyler Marshall)非常擔心,一旦東南亞的霸主易位,美國輸了這一盤棋,幾乎就輸了全世界。 美國智庫疾呼,要將注意力從中東「東望」南洋,總統布希非但沒有缺席任何一次APEC領袖會議,更加強和東南亞的軍事演習,並慷慨援助,像是大方給舊敵越南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協助進入WTO,為的就是要重返東南亞「固樁」。
趨勢四:窮人商機長尾理論最好的實驗市場
《連線》雜誌總編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經用一個簡單的數學理論,提出被企業界廣泛應用的長尾理論:非常大的數字,乘以非常小的數字,得到的仍是非常大的數字。當全世界都在搶攻「窮人商機」時,擁有上億窮人的東南亞,儼然是長尾理論最好的實驗市場。 東協國家的人民,目前都生活在他們歷史上最高的生活水準,如果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東協的購買力規模,在全球排名第五,超過英國和德國。 去年,東協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進口經濟體,購買力驚人。即便是國民所得只有七百美元的越南,世界重要的精品品牌,如LV、香奈兒、愛馬仕等,在人口八千四百萬的越南都不能沒有據點。 有馬來西亞金門王之稱的楊忠禮,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承包許多公共運輸和水電業務,他的客戶就有不少是「第三世界窮人」。 曾被《Fortune》雜誌選為亞洲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商人、楊忠禮的兒子楊肅斌,深得窮人商機精髓,他的經營策略,就是「要用第三世界的價格,提供世界級的服務。」 東協十國的政府採購預算,也是全球覬覦的商機。亞洲開發銀行預估,未來十年,發展中的亞洲地區必須再投資三兆美元做基礎設施,這就表示「政府消費與採購將會有很大成長空間,」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呂曜志提醒,各國的大小企業已經爭相擠進這裡。 異中求同一個東協,十種表述
從一五六五年菲律賓第一個成為列強殖民地,到一九八四年汶萊最後一個脫離殖民狀態,除了泰國,東南亞被全面殖民的歷史長達四百多年。時至今日,全球下南洋,這是東南亞的黃金年代,可能也是老天給它的最好一次機會。全球經濟資源,大規模集體搶灘南洋。 但是,東南亞這個名詞,是二次大戰後才出現的概念。一個空泛的東南亞統稱,涵蓋了十個差異性極大的國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防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翠玲就體會,東協不像歐盟,十個成員國之間的差異點遠比共同點多。 在這片土地和人口都相當於半個中國的區域,最富有的汶萊和最貧窮的緬甸,人均所得相差一百四十八倍;人最多的印尼和人最少的汶萊,人口相差了五百八十四倍;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尼,是最小國家新加坡的兩千七百八十一倍。 東南亞有全世界最廉能高效率的政府,也有最貪腐顢頇的政府;有全球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也有最多國際志工捐輸掃貧的國家。 在東南亞社會,大大小小總共有幾百種種族,其中沒有一個種族超過半數,最大的馬來族有一億多人,其他極少數民族加起來也差不多。種族分布最平均的新加坡,每年要放四次年假,除了新曆年,還有華人、馬來、印度新年都得放假。 東南亞也是全球宗教最複雜的區域之一,有兩億多個回教徒,也有一億多佛教徒,以及八千多萬的天主教徒,三大宗教勢力相當,甚至成為部份國家政變不斷的根源。
台灣在哪?淪為亞細安的孤兒?
這麼異化的區域,早在十幾年前,台商已洞燭機先,先發佈局,默默經營。從最先進的新加坡、汶萊,即使再偏僻的緬甸、柬埔寨,都有紅螞蟻一樣的台商穩扎穩打耕耘。 只是,台商不等於台灣。在這場世界的南洋淘金熱裡,台灣目前似乎只能在旁邊看著別人「上桌」,沒有機會下場試身手。 各國紛紛和東協簽FTA,先搶先贏,台灣一個也沒有;甚至,外國企業繞過台灣,直接下南洋再轉向全球市場。一位政府經貿官員就著急地說:「沒有FTA,台灣會有更多產業外移,外資更不會來。」 台灣會不會從亞細亞的孤兒,變成亞細安(ASEAN,東協的音譯)的孤兒? 政府當然也想突圍,貿協前年在東南亞新增三個據點,外交部也將成立東南亞協會,並且試圖和個別國家(如新加坡)簽訂FTA,從單點突破被邊緣化的危機。 「錯過東協的機會,就算有WTO,未來只會對台灣愈來愈不利,」雖然相信「局勢會變」,一位在越南投資的台商仍按捺不住地說:「再不醒醒,自己消失了都不知道。」
第三隻腳力用東協站穩全球、平衡風險
除了台灣、中國,東協是台灣站穩全球舞台、平衡風險的第三隻腳;東協十國的異質特性,是台灣企業或台灣人練習全球化的新興市場。此外,東南亞也已是全球人才輸出、訓練和吸引的重要基地。 一個菲律賓,就向全球輸出八百萬勞力;越南、泰國、印尼三國勞工加起來,也有上千萬人在「服務」全世界。東南亞國家還懂得引進外力訓練本國人才,像是泰國,長期力用外商強化體質,日本三大汽車廠就投資三千五百萬美元、為期十年的培訓計劃,派遣四千名技術專家,前往泰國協助當地汽車技工技術升級。 最懂得吸引全球人才的新加坡,不但高薪禮聘國際級學者、校長,甚至到世界各地獵才,從高中階段培養起,給獎學金、訓練,一路到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為新加坡工作、貢獻。 相對於東協國家「輸出低階勞工,訓練本地中階人力,吸引全球高階人才」,中高階人才迅速外流的台灣有什麼對策? 當全球都在下南洋時,台灣要如何掌握機會,鼎足而三,在東南亞建立中國大陸以外的第三隻腳? 前進新亞洲,台灣要如何譜起進行曲?

【天下雜誌373期 全球下南洋 前進新亞洲】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策略管理 整理

以下是策略管理聯結
可下載!!
有問題可在右下角的留言版上留言
http://linzewei1212.googlepages.com/strategychapterTEXT.ppt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一席真心話, 道盡~無盡師徒情




中視駐紐約特派記者龔邦華
撰文 網路部落聯播
在王建民為洋基拿到季後賽門票,全隊狂歡過後的第二天,投手教練基德瑞按照往常的時間到達球員休息室,那時包括王建民在內的大部分球員都還沒到。他手拿著一杯飲料,眼神仍未全開,坐在沙發上休息。
我走過去問他:「你的愛徒通常都最早來的,今天還沒到耶!」基德瑞馬上說:「對呀,我也正在納悶呢!」然後又往王的置物櫃望過去。
這不是基德瑞第一次「找王」。他常常在休息室內尋找王建民,有一次找不到還問媒體:「你們看到王了嗎?」對愛徒的一舉一動非常注意及關心。
在前一天的香檳慶功宴上,所有隊友及工作人員都大聲的向王建民道賀,只有基德瑞還要求所有媒體暫時迴避,說話的表情也很認真,我想這一定不同於一般的讚美之詞,因而斗膽問他。
說實在的,我沒想到基德瑞會告訴我,但是他說了。令人感動的不只是他跟王建民說的內心話,那種期待愛徒「青出於藍」的情操,讓我有更深的體會。
談到王建民時,基德瑞說話的語調摻合著複雜的情緒,包括無比的驕傲、不少的失望、一丁點的無奈、還有些許的傷感。驕傲是因為王建民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是名副其實的洋基王牌;失望的是他差一點就拿下20勝,這是定義「巨投」的一項重要指標;無奈的是王建民過於溫良恭儉讓,傷感的是不知道能否在自己手上把王建民調教成傳人。
這一切情緒的根源是基德瑞希望愛徒比自己更好,這樣他所創下的紀錄才有存在的價值,這是何等的情操!
或許他有點操之過急,並且王建民還年輕,還需要時間的磨練;或許他有點過於投射,王建民畢竟是接受亞洲文化薰陶的孩子,要教他技術容易,要改變他個性太難。但是基德瑞要王建民接受自己是王牌這一點,並不是要王建民改變對人謙虛有禮的態度,而是要強化他的心理素質,並且善盡領導者的責任。
這些苦口婆心來自於他自己是過來人,他知道要抓住現在,他深刻了解到現在怎麼去走這每一步,將決定未來別人怎麼來定義你,所以才會這樣一股腦地想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全部傳給王建民。
基德瑞的傳人夢,因為王建民的年紀、個性,還有許多外在的因素,看起來既近且遠。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真心。當他用手指比著自己的心,兩眼看著我說:「在我心裡,王建民是20勝的投手!」,坦白說,我當時必須很努力的克制,才能不讓眼淚掉下來。
-------------------------


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自己對於師傅(怡豪)的緬懷之情,沒錯!是他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是他讓我知道何謂邏輯思考,是他讓我知道心態調整要如何運用,很多很多...................。


對於師傅的教誨我無以回報,能夠做的~就是把傳承的東西好好承繼下來,我沒有王建民他擁有的冷靜溫良謙恭儉讓等等特性,但是,對我來說我還有更好的特質讓我自己可以在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Management領域發揮,我要的是這個!!王~在內容上是個20勝的投手,這是無庸置疑的!我得要向他學習他的特質!基德瑞是個真的很好的投手教練!在那洋基毫無人性(一切追求勝利而不講情)的職場上,他表達了對於傳人的愛撫之心,沒有基德瑞,就沒有2007的王!!


我也是!珍惜著這一切~主願意給我的考驗始終還是有師傅帶領著我走過一關又一關的考驗~我所獲得的收穫與成長~希冀師傅是看得到的!!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18分的聯想

圖文轉載Career雜誌


名家簡介
Career就業情報總編輯

大學考試18分不要緊,如果認真程度也只有18分,就真的無藥可救了!
大學指考繳交志願卡前夕,收到一位高中生傳來的簡訊,問我如何在兩個校系之間取捨,其中一個是北部老牌A私立大學的國貿系,一個是中部剛升格改制的B大學國際企業系。    
我沒有回覆,因為沒有答案。從師資陣容來看,兩校辦學認真程度高下立判。很難想像吧!開辦上班族企管進修班賺到飽的A校,對本校學生卻如此吝嗇,專任教授員額只有B校一半不到,而且教的是國際貿易,老師竟然沒有一位具備國外學歷,幾乎都是「近親繁殖」,出身自家碩博士班。反觀B校,不但專任師資比例極高,且多擁有國外名校博士學位,教學課程規劃之先進,令人油然生敬。    
但為何我不敢推薦這位高中生就讀B校?理由很簡單,做為升格改制的新大學(連校名都改了),恐怕沒幾個企業主管認得這所學校;而程度較好的學生,應該也會優先選擇A校這種知名度較高的老牌學校吧!究竟該以「教學優勢」或「就業優勢」做為依歸,我也不知如何拿捏。    
台灣有不少新升格的大學是「學校好,學生爛」,而有些老牌私大則是「學校爛,學生好」。這次「18分事件」被廣泛報導後,未來新興大學不論好壞,招生恐會大受衝擊,對於B校這樣認真辦學的學校,當然很不公平,但是又何奈?    
看到媒體走訪這位18分考生的家長,非但不為「教子無方」感到愧疚,反而怒責稻江為何要錄取他的小孩?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台灣大學生素質每況愈下,類似A校這種學店固然難辭其咎,但大學生本身的墮落,難道沒有責任嗎?    
一位輔導室主任告訴我,他到處磕頭請託,好不容易幫學生爭取到幾個實習機會,沒想到才3天就有一半學生「閃人」,抱怨太辛苦了!他個人顏面無光是小事,最不能諒解的是,學生只會跟學校討分數、要實習,希望履歷表漂漂亮亮,但卻不肯相對付出努力,等到工作難找就罵學校。他說現在已經很難找到「認真」的學生,教書對老師形同一種「懲罰」,痛苦極了!    
我曾請教某知名房地產業的人資副總,為何徵才清一色找前幾名的國立大學生?他說國立和私立大學生固然程度有別,但這並不重要,因為服務業不需要太高深的專業,真正的差別是在「態度」。國立大學生從小成績優異,不見得是天資優異,而是自我期許高、自律精神強,能自我鞭策、不肯服輸屈居人後,這都是成功者的特質。    
大學考試18分不要緊,如果認真程度也只有18分,就真的無藥可救了!

18分上大學 教授快抓狂!

本圖文轉載Career雜誌


18分就能考上大學,令台灣的「教改奇蹟」再添一樁。這群基本程度奇差、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為大學生態帶來何種浩劫?



撰文 / 蕭西君
10幾年前,大學被視為一道「窄門」,錄取率不到30%;而今年,大學錄取率高達96.28%,加權總分只要有18分就可以念大學,現在的考生不但不用擔心沒有學校念,反倒是學校要害怕招收不到學生。教育部的統計也證明了這個論點。96學年度,大專院校數已經由10年前的78所,增加到164所。廣設大學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今年大學考試共計有35校系未足額錄取522人,連台大都未必能夠百分百招滿學生。在政府一縣市一大學的教育政策之下,原本標榜菁英主義的大學,轉眼間變成了人人都可以註冊的普及式教育,大學也因為量變而悄悄的產生質變。 學生素質有如溜滑梯最明顯的改變,出現在學生素質與學習態度上。現在的大學可以簡單區分為幾個類別:一般的公私立大學、專科或技術學院升等改制的大學或科技大學、以及師範院校改制的教育大學。排名遙遙領先的傳統國立大學,如台、成、清、交等校,依然招收到資質最優秀的一批學生,但是,中段以後的私立大學、教育大學與科技大學,學生的素質大不如前。以北部一所私立大學資管系為例,在全國67個資管系當中,排名為第28名。早期錄取率只有20%的年代,該校資管系的分數落點落在前25~30%的大考學生群組,但是今年的落點,卻降到了前45%的學生群組中。師範院校改制的教育大學也出現同樣現象。中南部一所偏遠地區的教育大學,近幾年來,每年錄取分數都降低50~60分左右,到了今年,考生錄取分數已經比3年前減少了150~180分。大學教授們很明顯感受到學生的程度下降。目前任教於私立大學文學院,已經教書近10年的張老師指出,「現在國立大學學生的中文程度,大概等同於10年前的私立大學學生。」她舉例,以前教「大一國文」時,即使是私立大學材料系、建築系等非中文本科系的學生,都有基本的高中國文水準。問他們「春秋五霸」有哪幾位?頂多漏掉一個人名;現在的私立大學學生,一班卻只有兩、三個人答得出來,其他人只說:「不知道」。程度奇差 老師啼笑皆非在私立大學商管學院教授財經法的王老師,則遇過一個令她啼笑皆非的例子。有一名學業表現不佳的學生,主動跟她約了時間要問問題。她又驚又喜,抱著滿腔的熱情想要指導學生。沒想到,學生拿了《公司法》過來,開口卻問:「老師,法條上面寫『非』如何,『不得』如何是什麼意思?」原來,學生不只是看不懂法條,根本連中文都不解其意。大學生的表達能力與組織能力,也與過去出現極大的落差。上課時,經常都是眼神渙散,老師問問題,多半沒有人主動回答,點到名了,也常是詞不達意,只會回答「是」或「不是」。在科技大學生物系任教的許老師發現,學生在考試時,很難寫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即使是大四的學生,考試考簡答題,多數人還是一句話只能寫到一半,意思就中止了。「他們沒辦法從逗點寫到完整的句點,連寫情書都有困難!」他半開玩笑的說。 老師想放水 依然沒救!學生的理解力不足、素質變差,但是,多數老師仍秉持有教無類的心態,致力於改變教學方式,舉例而言,他們知道現在的學生不喜歡文字閱讀,習於影像式學習,因此改用投影片或圖檔來進行解說。可惜,老師的美意就像泥牛入海,一點也起不了作用。許多中後段大學學生,完全沒有學習意願。上課講手機、打瞌睡都是常態,「學生根本不想上課,看得出來他們的靈魂都空空的,」許老師無奈的說,他的學生有20%都沉迷於網路遊戲或電玩遊戲,有些人為了打電動,可以蹺課蹺到操行成績不及格,更別說叫他們念書了。考試時,他把分數提高到130分,只要考30分就及格,而且指定某3個題目一定會考,只要答對這3題就有30分。但是,一班五、六十名學生中,還是有5~10個人考不到30分。到了學期末,他一個班至少會當掉30個人。而教文學的張老師,早期一班頂多只當5、6名學生,現在一學期至少要當掉十幾個人,「明明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理解性題目,學生還是答不出來。按照我的標準,起碼要當掉1/2。」她無奈道,但是系主任卻來跟她求情,要她不要再當人。不把學習放在眼裡在私立大學資訊系任教的金老師,則分享同事的例子。有一名新進老師,這學期末當掉了40幾個學生,但是老師也聲明,期末給3次補考機會,只要學生其中一次及格,就不用被當。結果,在最後一次補考的前一天,學生竟然舉辦郊遊活動,不念書,全體出遊去了,完全無視於老師安排補考的美意。「老師為了不當掉太多學生,只好要學生交報告,可是,連報告都是錯字連篇!」金老師苦笑。學生打工 老師要給方便最可悲的是,老師連排課都要顧慮到學生的打工時間。金老師系上的學生,就曾經向系主任抱怨:為什麼系上星期一到五都有課,沒有留空檔給他們打工?學生甚至向教育部陳情,由教育部向學校和系所提報,要求他們改善,讓系所老師無所適從。「學生只要能畢業、能打工就好,根本不在乎學到了什麼,」金老師說。多數老師都認為,比起過去,現在教書輕鬆多了,以前兩學分的課程要備課一星期,現在一星期可以準備完12個學分的課,還怕準備太多學生消化不完。 缺乏學習熱情與人生目標在課堂上的求知精神都已如此低落,更不用提課堂外的學習。一所教育大學的系主任,要求碩士班學生組成讀書會,邀請大學部學生一起參與。結果,讀書會第一次舉辦時,來了10名大學生;第二次來了4人;第三次來了3人;3次之後,讀書會無疾而終。「95%以上的學生,嚴重缺乏對於生命成長、知識探索的好奇與熱情,」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學系教授李世偉分析,現在的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幾乎都沒有感覺,只有少數人會主動去參與。比如「蘇花高」興建的議題,在東部地區,只有環保或鄉土團體響應,看不到相關科系的學生,自動自發去參與。「他們對於未來沒有目標,也沒有興趣,過得非常茫然,」李世偉說。教授當人 學校施壓喊停這是廣設大學10年之後,大學生普遍的現狀。大學成了義務教育的延長,幾乎人人都有大學可念,念不好,轉系、轉校易如反掌。而多數的老師,都在教學評鑑與品質把關間,進退兩難。在國立大學任職的老師,沒有不能當人的壓力;但是在私立院校教書者,就會遭受到校方關切的眼神;若是當人太多,下學期學校就直接不開這一門課;有些學校甚至會明示或暗示老師,一個班級不准當超過5個人。由於在私立學校,一名學生每學期繳3~5萬元的學費,一旦退學的人數過多,學校就會面臨財源損失。若是學生數嚴重不足,校方必須設法辦理招生,轉學考試進來的學生,素質可能比原來退學的學生更差。後段學生淪為「奶昔族」經常當人的「大刀老師」,學生給的評鑑分數都不高,影響到的,還是老師本身。也因此,大學生多半有恃無恐,不怕老師不給過關。許多大學新鮮人剛從高中畢業時,還有不錯的基礎,但在沒有學校壓力、缺乏同儕競爭的狀態下,每下愈況,到了大四,程度反而不及大一新生。部分老師戲稱這一代的學生為「奶昔族」,意指,學生一開始有點形狀,但是只要稍微熱一點,很快就融化掉了。M型化︰中等學生向下沉淪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後段班大學生都如此渾渾噩噩,即使在技職體系升等的新設大學中,也有10~20%的學生積極向學。「會認真讀書的,多半是高中畢業生,技職畢業的學生就沒這麼努力,」許老師說,這一批學生,會設法轉學到排名前段的公立學校,不願意留在後段私校浮沈。也有部分的學生,歷經幾度退學、轉學後,在社會上歷練一段時間,終於懂得珍惜讀書的機會,回到校園中發憤圖強,拿到不錯的學業成績。不過,整體而言,以往占最大多數,中等表現但努力求學的學生,就像中產階級的消逝一樣,也在大學校園中逐漸消失。現在的大學生呈現兩極化的「M型現象」,不是好,就是壞,中等程度的學生看不到未來,沒有效法的對象,也跟著快速向下沈淪。 
學生成為教改犧牲者10年教改,造成了當前大學教育的窘境,菁英主義非但沒有從主流思想中退位,反倒使得教育資源更加集中在少數名校中,比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對後段的大學就形成嚴重的資源排擠效應。吊車尾考上大學的學生,固然取得了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卻未必能享有更好的教育品質,反而失去了往專業技職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的結果,與當年教改的原意,相去何止道里計?!大學錄取率逐年飆高,學生註冊率卻連年降低,教育部雖祭出「評鑑機制」與「退場機制」兩道方案來提升大學品質,但是,又能對當前大學生的茫然與素養,提出什麼樣的解決之道?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午夜2點半....07/09/27策略管理課程進度


呼~總算修改完這禮拜策略管理的進度
裡面包含所有阿倪講的93%
的故事與個案
以及更精確的解釋說明與意義
LINK在下面
自己抓回去看唄!!!!
--------------------------------------------------------------------------------------------------------------------------------------------------------------------------------------------------------------------
Q1.板橋可不可以有致理?
致理的使命說明:<-組織之所以
致理的願景陳述:<-存在的理由
致理的價值觀或指導方針:組織文化
致理的主要目的:SMART 特性linzewei1212.googlepages.com/strategychapter1.ppt

現在無業遊民的我~



這輩子第一次這樣久閒置期~
從未待業過超過十五天~
有工作的時後很喜歡賴床~
每天夢想睡到自然醒~
然而............
目前的生活確是很恐慌~
每天都六點不超過七點起床~
買個的早餐拎個書籍~
就往圖書館跑~
好久沒回到圖書館了~
這裡有我許多回憶~
我很喜歡去圖書館~
因為我很喜歡看書~
上學時每天八點就來報到~
晚上十點才回去~
每天這樣過如果一天沒看書~
就會渾身不是味道~
每天可以看很多書~
那時家中並沒有冷氣~
夏天時就會很開心去~
可以很舒服的看書~
環境及資料都很充分~
我超愛圖書館的~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要讓自己更有價值


"人來人往的人群中,
你活得有意義跟價值嗎?"
----------------------------------------------
這個禮拜對來我來說算是個低潮期,也是重新考驗自己的"生存價值"的時候。
我曾經想過.....
當自己面對一個工作時候是如何把自己一份工作做到最好,當這個想法想通與去實踐時候,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我只做到LV.1的要求程度。
在工作忙碌的時候,忽然查覺到我為了這一切意義是為了一碗飯嗎??
當我想到這裡時,原來只有進階到LV.2的程度。
在開始用不同的技術跟方法在做同樣工作時候,發現到自己跟過去真的不一樣了,但不一樣在哪????
除了技術方法的進步我還多的甚麼??
喔~原來多了心態調整上的進步,到這裡為止我才進步到LV.3的階段!
目前我找到未來的目標,作未來的規劃,去實踐這個計畫,我除了這些還有別的嗎?
~~~~~~對於這樣的現狀...
我終於推敲一個使命感------ "要讓自己更有價值"..........
怎讓自己"有價值"
一個教授講的好,去面試時候把整箱過去的做的資料搬到主審官面前說"這些就是我的價值,請各位主審去參照一下,這些資料代表我過去經營自己的技術與專長也同等代表我自己,如果各位主審對於這些資料沒有很大興趣,那我相信這些資料同業也會有興趣看看"<----我想做到這樣目前也在努力實踐這樣!!
這..........也才不過進階到LV.4而已......那你進行到LV.X???
我還在努力!!........................To be continued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ADD:板橋...台北縣立體育場

漢生東路-----試拍第一張

台北縣政府....從體育場望過去

體育場小公園...近拍看看

體育場側面... 這張圖我蠻喜歡的

體育場側面... 再一張!!

體育場正面....似乎拍得太亮

漢生東路的車潮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心情.......烤月~賞肉~過中秋

月圓時分,過中秋
別人在烤肉~賞月亮
我在烤月亮~賞中秋






今年的月亮一如往常一樣圓
但~
我的心情卻無法如同旁人在雀躍的烤肉一樣好
或許是工作運不順關係吧~
或許是對未來有想要的目標卻感受自己做不到而害怕吧!
這~都是要面對的不是嗎??
給自己一點勇氣跟信心吧................。
不知道明年是否可以看到跟今年一樣的中秋圓!!?

ADD:板橋...河濱公園

河濱公園-------起始試拍

華江橋-----換角度照測試

華江橋-----近拍光影水面

華江橋--------近拍測試

華江橋----色溫降下來後結果

華江橋------光圈稍微放大點

華江橋--------色溫5600K

光復橋---------角度換一下

光復橋-----沒帶鳥腳的後果

2007年9月23日 星期日

不過一碗飯 ~

有一天,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師父: 「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 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兩個人一起問。 師父閉著眼睛,隔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 就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個人就遞上辭呈,回家種田, 另一個卻沒動。日子真快,轉眼十年過去。 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 居然成了農業專家。 另一個留在公司裡的,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 漸漸受到器重,已經成為經理。 有一天兩個人遇到了。 「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 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 日子有什麼難過?何必硬巴著公司?所以辭職。」 農業專家問另一個人: 「你當時為什麼沒聽師父的話呢?」 「我聽了啊!」那經理笑道: 「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我只要想 『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闆說什麼是什麼, 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兩個人又去拜望師父,師父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 隔半天,答了五個字:「 不過一念間」然後,揮揮手……拂袖而去。

ADD : Home 思考.... "轉舵"


調整價值觀

要有歸零、正面思考的能力






「只要想,沒有名片後的你,還會剩下什麼,你就能得到答案了。」



這是這今天早上看書看到的一篇專訪~
他兩年前辭去MTV台灣分公司副總裁暨董事總經理職務的王文華說。當時他自覺,內心的創意與熱情正在消失,「只好趁別人發現之前趕快停損,重新整理再出發。」

別再抱著僥倖的心態,沒人知道好日子何時會結束。你必須開始學習,不做人生的棋子,而是能掌控全局的棋手。 轉舵,除了紀律還要有能力…… 二○○五年初,知名作家王文華辭去MTV台灣分公司副總裁暨董事總經理職位,成為個人工作者。他的一段摸索自我過程很值得轉舵者參考……。轉舵時會有很多不確定的狀態,你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模式,才能自處。有些朋友可能離職後,每天就睡到十一、二點,其實人還是要有事情做,我後來發明出一套方法,把自己當公司經營,每年給自己一個主題去實踐。二○○五年,我的主題是「自己」。為了認識真實的自己,我去旅行跟感受,回到校園裡待一個月,跟著學生上課,去想當初最讓我快樂的點到底是什麼?我以為我對物質的需求很低,但當我坐在大陸的火車裡,連站的位置都沒有時,這是最好的檢驗。你的感受會直接告訴你,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當你收集了一百個喜歡與不喜歡,你就更了解自己。轉舵其實一點都不浪漫。你必須要很有紀律,還要有能力。我現在一個人,不管我做的事情,或是我賺的錢,有五○%是我在○五年後新學習到的東西與資源,但是有一半是我之前累積的,如果在沒資源下就匆促轉舵,會死得很慘。 

轉換跑道也很耗心力,低潮的感覺,會像是午後的暴雨,忽然下,忽然停。以前我們都是靠著大公司的忙碌,來填補情感的空虛,當你沒有公司,自己絕對會有很孤獨的感覺,比如說,我可能找一些以前的職場朋友吃飯時,當他們回答,最近剛好要出國時,我就知道這是婉轉的拒絕,以前我也這樣拒絕別人。不過,我現在已經找到了更聰明簡單生活的方式,狀態比過去任何時刻都好。因為做的是自己選擇的事情,一份工作有九○%的內容是我喜愛的,這很棒。接受落差,讓我學會謙卑,更可以在不確定、不完美的狀態下,還能正面思考,我感受頗深!!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ADD:陽明山....福音山莊附近

本次拍照主人翁"亞倫"
故意弄成"亮綠色"應該會被他打=.=
但願哥哥看不到

這張真的拍爛了(臉部特寫沒拍到).....

不過也好,這樣才不會被幹譙=.=

亞倫的"門徒"

有誰想認識她

請在YAHOO奇摩搜尋打"亞倫按鈴客"

就可以找到你所想要的資訊

顧著吃水果的故人


擁擠的公車上

下午的陽明山

空曠的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