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組織管理

Part1 淺談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目的及意義
 曾經宋大俠問我一個問題:『倘若一個部隊交給你管理,你要如何管理?』。不錯這是一個發自內省思的好問題,我相信組織裡面的一些弟兄以及幹部都曾經想過這樣或是類似的問題來反諸求己,但是否誠如士官長所言:“要管理人之前,自己要學著被人管理”這樣一席話所輕鬆帶過?我想這是可能要很多人去想想它的用意在哪的問題。同樣的,這樣的考題落在我身上,那今日所要跟各位談的管理就是組織管理,但我們不談高深莫測的東西,只談跟各位有切身關係的“自我管理” (Managing Oneself)。
    何謂自我管理?在字面上定義就是自我要求管理,看似粗淺易懂,不過在執行上卻是遭遇到許多困難!原因何在?就在於許多人對他的自我定義跟自我定位在認知上是十分模糊的而導致他對於工作的穩定性以及績效被別人打上問號,如果各位對這句話有疑義現在就可以開始想以下這幾個問題想完以後再接著下去看剩餘篇數:我到底來這裡要做甚麼,我在組織上的定位在哪,我在業務工作上的定義是否清楚?甚至是說,我是否有被賦予任務能力並能夠妥善完成所賦予的任務嗎。自問到這裡,我想應該有很多人開始陷入沉思的迴圈循環裡,找的到答案嗎?至少各位在看完這篇文章前,找到的答案可能都不是你所想要的!在我要淺談前先請各位看看一篇短文,有空各位可以找找看這本書來研究一番。

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
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從前,一般人不需要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為個人的社會地位生來就已經注定;而且直到近年來,一般人都還要仰仗公司替自己規畫事業發展之路。不過,如今情況已經大為不同,我們全都得學會自我管理。這代表什麼意義呢?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這篇1999年首度發表、影響深遠的文章中指出,這意味我們必須學會開發自我,對組織與社會作出最大貢獻。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事業生涯中,我們在心態上必須隨時保持警覺與專注,也就是必須知道如何與何時改變自己的工作。歷史上成就不凡的人物,如
拿破崙(Napoleon)、達文西(da Vinci)、莫札特(Mozart)之類的人物,都很懂得自我管理,也因此才能有偉大的成就。不過在大家眼中,他們畢竟屬於罕見的非凡人物,才華與成就都非比尋常,凡夫俗子自認無法企及。但現在,大多數人也必須像那些非凡人物一樣學習自我管理,即使天資平庸的人也應該如此。我們必須懂得如何開發自我,把自己放在能作最大貢獻的位置。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們必須保持警覺與專注的心態,也就是說,知道怎樣轉換自己的工作,還有何時轉換。只有做自己擅長的事,並且以適合自己能力的方式工作,才會有很好的表現。這個道理好像很淺顯,但杜拉克指出,很少人真的了解自己的專長,更遑論發揮己長。他鼓勵大家自問:我的長處是什麼?我怎樣做事最有成效?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適合待在何處?我該有什麼貢獻?杜拉克提醒你,別試著改變自己,應該集中精力改善你已經具備的技能,並接受符合你自己獨特工作方式的任務。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讓自己脫胎換骨,由平凡的工作者,轉變成績效不凡的傑出人物。成功的事業生涯並不是靠事先規畫得來。如果你懂得拿前述那些問題問自己,並嚴謹評估本身獨具的特色,就能作好準備,掌握良機,開展自己的前途。要管理自己的下半場人生,有個先決條件:你必須及早開始準備。三十年前,可工作年限快速延長的趨勢已經開始明朗化,許多觀察家(包括我在內)都相信,退休人士擔任非營利機構志工的人數會愈來愈多。但結果並非如此。如果一個人在大約四十歲之前沒有開始擔任志工,六十歲後也不會擔任。同樣地,我認識的社會企業家,都是早在本業達到巔峰前,就開始投入自己選擇的第二項志業。以擔任某大公司法律顧問的一位成功律師為例,他在他居住的那一州投資設立一些模範學校(model school)。早在他35歲左右,就開始替一些學校提供義務的法律服務,四十歲被選入學校董事會;到了五十歲累積大筆財富後,他就開始興辦模範學校的事業。不過在此同時,他還是在自己年輕時代協助設立的公司裡,擔任首席法律顧問,而且幾乎是全職工作。應該及早發展第二項主要興趣,還有另一個原因。只要活得長久,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或工作生涯中遭受嚴重挫敗。有一位優秀的工程師在45歲時未能如願升遷;某學院稱職的42歲教授體認到,儘管資歷符合,自己還是永遠無法進入著名大學任教。還有家庭生活的變故,如婚姻破裂或子女亡故等。遭遇這些狀況時,如果有第二項主要興趣(不只是嗜好而已),結果可能大為不同。例如前述那位工程師,因為錯過升遷而終於了解自己在工作上不算太成功,但在工作以外的活動,像是擔任教會出納,卻表現傑出。或是個人的家庭雖然破碎,但可以從其他活動中找到能讓自己有歸屬感的社群。

   我相信各位看到這裡應該些許有點概念,那我們就套入這篇文章的某些公式來談,首先自我管理的需求重點在於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專業專長”!曾經我發現許多弟兄其實都握有某部份的技能或是相關性的技能資源,而這些技能或是資源並非完全被這個組織所揚棄不用,只是使用上佔有的比例不高而已,但這些弟兄卻因為為了當兵而當兵為了工作而工作從而自動隱藏或是選擇忘記了這些技能的存在,只因“工作(當兵)上用不著”這樣的工作態度所導致的問題,但這樣的問題卻會導致組織管理上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力資源缺口出現。從上面管理者角度來看,下面的執行人員都是笨蛋;中間幹部會認為,我們這裡真的沒人才!!當然,在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所以站在底下執行人員的角色要該怎麼做?很簡單!認真審視自己的人生歷程,所有的工作經驗;所有的學習技能到底有哪些。
先別急著跟這裡工作的種類做連結,而是一一細數到底我會的有哪些,哪些是我真的專業,哪些是我尚待需補足的專業,審視完畢後我們再來討論一個問題,如果今天組織的任務跟我上述所認知的技能剛好正相關,那我該怎麼運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達成任務?我想各位應該會侃侃而談我該如何如何運用這些你所知道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沒錯!這就是你除了工作業務技能以外應該具有的思維!同樣的套回在自身的目前工作業務上是否可以如此?答案是肯定的,除了對於自身工作業務不熟悉的弟兄以外,各位都有一套可以讓自己的工作業務價值提高的方法來足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性,所以簡單來說:將小事做大(請參閱奮鬥2009/5月的金牌替代役這篇文章)。這句話的理念就是如此而而!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說的很清楚,在人已經被組織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後所剩下的社會需求(自我人際關係良性發展)、自尊需求(本職專業上的被肯定)以及最後一個自我實現(根據自我目標導向去努力實踐夢想)都需要這樣的自我管理來加以精進,以求自我價值的展現。所以,以下我在舉一個這位作者的經歷來闡述自我管理實現的重要性。
  
  許多人都知道杜拉克以管理學理論著名,但少有人注意的是:他畢生經歷幾乎都在「實踐」他的理論。他的名言「管理不在於知而在於行」,不只是教導企業家的標語格言而已,事實上他在做人生重大抉擇時〈用杜拉克的術語,這叫做「自我管理」〉,也幾乎都是在身體力行他所提倡的理論。 「個人的長處和價值觀之間,有時會產生衝突。一個人最擅長、做得最成功的事情,不見得與他的價值觀相符,如果是這樣,工作可能不值得他投入畢生精力或相當大的比例於其中。」這是杜拉克在一九九九年「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一文中所寫的話,表面上看來這似乎只是老生常談,但杜拉克日後卻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選擇自己的前途。 一九三三年,杜拉克在英國一家由三個股票經紀人合夥創辦的投資銀行弗利柏格公司 (Freedberg &Co.) 擔任資產管理師,表現不凡,弗利柏格公司也給他相當高的待遇,但彼得‧杜拉克不喜歡這份工作。 當時他決定離開這家投資銀行,去和老闆帕布〈Willem Paarboom〉告別,老闆勸說他留下,並開出以後升他當合夥人的優厚條件,但杜拉克仍堅持要走。老闆見他去意堅定,送給他一份大禮:安排杜拉克及他太太搭豪華郵輪到紐約,並聘請杜拉克擔任弗利柏格在紐約的代表,年薪二萬五千美元,而且「什麼事都不必做」。 當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二萬五千美元的年薪已經遠遠超過許多大公司的最高主管,甚至美國內閣官員,但杜拉克仍然拒絕了這個「不用做事」的大肥缺,因為在倫敦從事投資銀行業,而且表現優異,「這的確跟我的長處相符合」;但他卻認為「『成為墓園裡最有錢的人』,對我來說沒有意義。當時我沒有錢,也沒有新工作等著我,儘管當時經濟持續處於大蕭條時期,我還是毅然辭職;而事後證明這是正確的決定。」因此杜拉克強調,「『價值觀』應該是、也永遠是最終極的檢驗標準。」

  所以杜拉克也是用這樣嚴苛的價值觀來考驗自己的能力是否到那裡,盡管他的價值已經受到普遍世人的肯定,但他還是遵循他自己的嚴苛的價值觀意志來完成自己的所承諾的工作,除此之外,我相信各位在組織裡的工作業務並非自己所喜歡,但同樣的價值觀考驗下,到底自己完善了自己的工作業務了嗎?我想我把這個問題留給各位弟兄好好的想想看!

本文勉勵讀者為自己負責,管理自己的未來,在工作和其他方面都應如此。



  林澤瑋於2009/6/2凌晨 撰文

沒有留言: